牡丹鸚鵡 品種特點與習性

牡丹鸚鵡亦稱情侶鸚鵡、愛情鳥。屬鸚形目,鸚鵡科,計有9個品種,均產於非洲。牡丹鸚鵡在中國飼養共有3個類型:即黑頭牡丹鸚鵡、紅牡丹鸚鵡和黃頭牡丹鸚鵡。牡丹鸚鵡體長一般在15厘米左右,體重40-50克。

喙紅色,眼及蠟膜白色。頭部黑褐色,頸部有赤黃色的環帶。上胸淺綠色,背部和翼為綠色,翼端呈黑色,尾綠色,腳灰色。另有棕頭牡丹鸚鵡,頭部棕褐色,俗稱棕頭牡丹。

牡丹鸚鵡
牡丹鸚鵡亦稱情侶鸚鵡、愛情鳥。

牡丹鸚鵡 – 生活習性

野生的牡丹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,常集大群生活,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,以各種植物種子、水果和槳果為食。在南方,該鳥常集群危害農作物及果園,遭到當地農民驅趕。由於這種鳥羽色艷麗,常被捕捉飼養,致使野生數​​量越來越少。

牡丹鸚鵡一年中除炎熱的夏季外,其他季節都可以繁殖。一般雌鳥每窩產蛋6-8枚,孵化期約19天。孵化過程中,雄鳥堅守在巢外看護並飼餵雌鳥,而雌鳥除取食、飲水和排糞時外出外,始終堅持孵化。雛鳥出殼後由親鳥飼餵,35-40天方能離巢,50天左右才獨立生活,6個半月達到性成熟。

牡丹鸚鵡 – 品種特點

牡丹鸚鵡有情鳥之稱,國內現有9個品種,為較珍貴的人工繁育鳥。常見的品種有琉璃腰牡丹鸚鵡(棕頭牡丹鸚鵡)、黃領黑牡丹鸚鵡(黑頭牡丹鸚鵡)、金紅桃牡丹鸚鵡(桃臉黃牡丹鸚鵡)、小櫻哥牡丹鸚鵡(桃臉綠牡丹鸚鵡)及藍牡丹鸚鵡等品種。

牡丹鸚鵡由於可人工繁育,羽毛艷麗,所以深受養鳥者的喜愛。一年可以多次繁殖,一般3~5窩,每窩產蛋4~6枚,又可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。

琉璃腰牡丹鸚鵡產於非洲的坦桑尼亞,體長14厘米左右,背翼、下腹、胸部為深綠色,額紅色,咽喉黃橙色,頸及上胸為淡黃橙色,腰為深藍色,尾羽外側有藍、綠、黑色羽,嘴紅色,腳灰色,眼周裸露有白色眼環。小櫻哥牡丹鸚鵡產於非洲南部,其羽色主體為綠色,前額與頭為紅色,顏面及胸部為淡桃色,腰及上尾為藍色,顏色較艷麗。

牡丹鸚鵡
牡丹鸚鵡雌雄鑑別

金紅桃牡丹鸚鵡產於非洲中部,羽色以鮮黃色為主,冠紅色,頭和頰為粉紅色,腳、嘴為黃色,尾部發白,顏色艷麗。

藍牡丹鸚鵡是一種改良品種,其大小與其他牡丹鸚鵡相差無幾。羽色以藍色為主,頭部淡黑色或黑灰色,頸、胸、上腹為白色或褐色,嘴為淡桃紅色,腳為灰色,眼周具白色肉環。因改良程度不同,也會出現後代羽色不鮮明、藍的程度差、色澤不佳等現象。目前藍黑頭牡丹鸚鵡價格最高,純種售價可達上千元一對。

牡丹鸚鵡性情兇猛,以強欺弱,發情雌鳥更為突出,叫聲大而雜,有時噪聲擾人,還可向其他鳥進攻,這時若將雌鳥與雄鳥配對繁育則鳴聲銳減,性情好轉,所以飼養牡丹鸚鵡以成對為佳。

初養者可養棕頭牡丹鸚鵡和桃臉黃牡丹鸚鵡,以少為佳。如果家中有病人或神經衰弱者,最好不養,以免因鳥的吵聲而影響病人康復。

如果以經濟收入為目的而飼養牡丹鸚鵡,最好安排在農村或較偏僻的地方飼養,以防嘈雜聲影響他人。為取得最佳效益,可每養30對棕頭牡丹外鸚鵡配15對桃臉黃牡丹鸚鵡,目的是逼桃臉黃牡丹鸚鵡下蛋,而讓棕頭牡丹鸚鵡代孵(保姆鳥)。

牡丹鸚鵡 – 雌雄鑑別

單憑外觀較難區分雌雄,但根據幾個綜合特徵可以鑑別。雄鳥好動,性兇,頭略小,有“背兒頭”,眼圈距頭頂距離較遠,眼不大,骨盆閉合緊,襠骨有尖,用手摸可以感覺到有尖狀突起。雌鳥性溫,頭略大、圓形、頂平,眼圈距頭頂距離較近,眼較大,骨盆較寬鬆,雌鳥體形往往比雄鳥大,5個月以上的雌鳥襠骨之間距離大。
牡丹鸚鵡_互動百科

牡丹鸚鵡 繁殖與挑選方法

牡丹鸚鵡 飼養方法與食物

鑑別牡丹鸚鵡公母的簡單方法

鸚鵡也有小脾氣

第一次養鳥就上手 基本常識須知(上)

牡丹鸚鵡 恩愛小夫妻

只羨鴛鴦不羨仙 鳥的愛自古傳頌著

教鳥寶貝一口流利話

鸚鵡學舌之謎

鸚鵡的身體語言(下)

鸚鵡的身體語言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