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驅蟲很重要 正確觀念不可少

狗狗驅蟲很重要 正確觀念不可少


導讀:無論你的狗狗是從寵物店買來的、還是從路邊撿回家的,在照顧牠的過程中,定期驅蟲很重要,對於幼犬、成犬、懷孕的母狗的驅蟲計畫不相同,相關知識我們一起來了解。

為什麼要給狗狗驅蟲

*所謂驅蟲,從字面上理解就是驅趕蟲子的意思了。狗狗的身上和體內都會存在寄生蟲,而且種類繁多。寄生蟲的存在會嚴重影響狗狗的健康,影響狗寶寶的生長發育,而且還會給其他病原體的侵入創造條件。

*若是家長不了解而放任不管,嚴重的情況會導致狗狗死亡,甚至傳染給人類和兒童。因此,給狗狗驅蟲就顯得十分的重要了。

給狗狗驅的什麼蟲?

狗狗驅蟲

給狗狗驅蟲正確選擇時機很重要

*有些寄生蟲的名字家長並不陌生,但是有些不常見的也許家長就不太清楚了。寄生蟲分兩種,一種是體內寄生蟲,一種是體內寄生蟲。

*這些寄生蟲都是以吸取狗狗身體的養分為主,在奪取狗狗身體營養的同時引起疾病,還有可能傳染一些致命的疾病。

體內寄生蟲:

蛔蟲、鉤蟲、鞭蟲、心絲蟲、肺線蟲、犬肺吸蟲、絛蟲、犬旋毛蟲、肝吸蟲、弓形蟲、犬黑熱、犬眼蟲、犬巴貝斯蟲、食道線蟲、犬舌形蟲、阿米巴蟲、伊氏錐蟲、球蟲等。

體外寄生蟲:

疥蟎、蠕形蟎、耳癢蟎、跳蚤、硬蜱、肺壁蝨、蝨、軟蜱等。

狗狗常見的消化道寄生蟲有下列四種:

一、線蟲,包括有蛔蟲、蟯蟲、鞭蟲、鉤蟲等。
二、絛蟲。
三、球蟲。
四、梨形鞭毛蟲。

幼犬驅蟲計畫

*幼犬最好在三至六週大時進行第一次驅蟲,每週一次,連續四週。之後,每月驅蟲一次,直到六月齡。

*六個月大後,則每三個月驅蟲一次。

*到了一歲大之後,改成每半年驅蟲一次。

成犬驅蟲計畫

*如果你的狗狗已是成犬,而且會常到外頭活動,或有可能接觸到其他狗狗的話,則建議每三個月驅一次蟲。

*至於懷孕的母狗,則建議在交配期、生產前一週、以及生產後三到四週時各驅一次蟲。

驅蟲前的健康檢查

*而在驅蟲前,一定要記得幫狗狗做個身體健康檢查,飼主們可以拿新鮮的糞便(或是醫生在量完肛溫時,可以從肛表套上取得新鮮的糞便檢體),給醫生檢查是否有蟲卵。

*不過在此建議,無論是否有檢查出蟲卵的存在,只要狗狗身體狀況良好,驅蟲也可以當成是例行的健康保健動作。

狗狗感染寄生蟲疾病與症狀

1.蛔蟲:

*多半為懷孕的母狗經胎盤將仔蟲傳給胎兒,亦可經口感染,幼犬感染率較高,由於蛔蟲會攝取營養,使狗狗發育不良,產生下痢、嘔吐、脹氣等症狀,也可能會阻塞膽管,穿透腸壁,或引發神經症狀等,

*除此之外,蛔蟲的仔蟲會穿過腸壁,散佈到身體各個組織,包括肝、肺、腎等引發如蛔蟲性肺炎的嚴重疾病,也有可能會轉移到胎兒,造成胎兒或新生兒的嚴重的感染,甚至死亡,飼主可從狗狗是否有雖然消瘦、卻啤酒肚的現象判斷是否已經感染蛔蟲。

2.鞭蟲:

*多為經口感染,蟲卵會隨狗狗糞便排出,感染鞭蟲的狗狗會排出鮮紅色腥臭味的下痢便,感染後的幼犬會發育不良、貧血;寄生蟲數目多時,甚至粘膜血管會受損而造成下痢、甚至血痢、也會引發盲腸炎和結腸炎。

3.鉤蟲:

*鉤蟲的體積非常小,但會吸取血液,症狀因個體及感染程度而異;輕者會有消瘦、嘔吐、下痢、糞便帶有黏液及血絲情況;嚴重的狗狗可能會因急性貧血或其他併發症而死亡,經由胎盤、口腔及皮膚感染。

4.絛蟲:

*條​​蟲會大量吸取狗狗營養,使狗狗營養不良、毛質乾燥無光,若蟲體過多,則會阻塞腸道,感染條蟲的狗狗,可能會在肛門口或是糞便上出現米粒大小會伸縮蠕動的節片,狗狗也會常有眼屎。

5.球蟲:

*狗狗吃進蟲卵而感染的寄生蟲病,常見的病徵為厭食、下痢、體重減輕,狗狗常會有惡臭黃色水樣下痢,拉肚子時是大量噴射而出,此外,幼犬發病較為嚴重,常常引起卡他性或出血性腸炎,血樣下痢而死亡。

6.梨型鞭毛蟲:

*感染此病症的狗狗經常會拉肚子,拉出來的便便從成形比較軟的便便、泥狀的便便、像雞大便般拉得滴滴答答的果凍樣便便,甚至是油油水水的便便都有,有時候便便中也會摻雜著有血液。

選擇正確的驅蟲藥

*好的驅蟲藥必須能驅蟲狗狗所有的腸道寄生蟲。同時,它還應該無副作用,並且狗狗也要喜歡。德國拜耳的拜寵清就是這樣一種廣受全球歡迎的驅蟲藥。

*拜寵清的3種獨特配方成分能夠保證將狗狗肚子裡的絛蟲、鉤蟲、蛔蟲、鞭蟲和滴蟲等一網打盡,移形幼蟲也無處藏身。拜寵清非常安全,狗狗也特別喜歡它的牛肉口味。

*一般來說,狗的腸道寄生蟲2—3個月就能從蟲卵長到成蟲。如果超過3個月驅蟲一次的話,環境中的寄生蟲幼蟲就有機會感染狗狗,同時也有可能威脅到主人的身體健康。

資料來源:蕃薯藤寵物診療室、華夏經緯網、寵物網、愛狗網

寵物百科 整理

寵物百科發表。

延申閱讀:

新手養狗5大守則 幼犬的照顧

養貓驅蟲除蚤時機 要領要知道

狗狗耳朵發炎防治方法8重點

春季狗狗皮膚病預防四要點

狗狗生活必需品你準備了嗎

寵物跳蚤蝨子防治與正確處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