庫利泥鰍(Pangio kuhlii)是一種來自Cobitidae家族的淡水魚,廣受水族愛好者的喜愛。
它們擁有如黃鰻般的身軀,並環繞著粗大的棕色或黑色條紋。庫利泥鰍擁有溫和的性情,且喜歡群體活動,
其獨特的鑽洞行為更使其成為家用水族箱中的人氣魚種。
延伸閱讀:莫莉魚照護指南:飲食、種類與壽命解析!
庫利泥鰍基本資料
- 學名:Pangio kuhlii
- 常見名稱:庫利泥鰍、酷利鰍、豹紋泥鰍
- 分布地區:東南亞(蘇門答臘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新加坡、婆羅洲)
- 體長:7.6–10厘米
- 壽命:7–10年
- 顏色:黃色與粗大的棕色或黑色條紋
- 飲食:雜食性
- 性情:溫和和平
- 最低缸容量:75公升
- 水溫:23–30°C
- pH值:5.5–6.5
- 水硬度:0–5 dGH
- 照顧難度:容易
- 繁殖方式:卵散播型
起源與背景
庫利泥鰍原產於東南亞地區,常見於蘇門答臘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新加坡與婆羅洲的清澈、緩慢流動的溪流和河流中。
雖然庫利泥鰍並非群游魚種,但牠們喜愛群體生活,在野外經常組成小群體活動。這些魚類以夜行性聞名,
通常在夜間於河床搜尋食物。由於牠們在野外十分普遍,許多庫利泥鰍是野生捕獲的,並非人工飼養。
庫利泥鰍的體型壽命
成年的庫利泥鰍在野外可以長到12.7厘米,而在水族箱中則一般長到7.6至10厘米。雌雄之間的體長差異不大,
但雄性的胸鰭較大,背部橫截面也比雌性更厚。尤其在繁殖季節,雌魚的腹部會顯得更加圓潤。
正常情況下,庫利泥鰍的壽命為7至10年,若水族環境理想,壽命甚至可達14年。
外觀與行為特徵
庫利泥鰍擁有類似鰻魚的身形,最常見的品種是帶有褐色或黑色條紋的粉黃身體,並有10至15條粗壯的深色帶環繞魚體。
腹部顏色較魚體上半部分更為淺淡。庫利泥鰍性格溫和、害羞,適合放入社區魚缸內與其他和平魚種一起飼養。
牠們的獨特之處在於喜愛鑽入基底中,有時甚至會鑽得太深,讓飼養者以為魚已經失踪,結果幾個月後牠們又突然出現。
庫利泥鰍在白天通常處於休息狀態,而在夜間活動,喜歡在魚缸底部游動並尋找食物。
照顧與魚缸需求
照顧庫利泥鰍比照顧其他常見的淡水魚略為複雜,這是因為牠們缺乏鱗片,容易感染皮膚病。
保持水質穩定並模擬牠們的自然棲息環境,是飼養庫利泥鰍的重要關鍵。
棲息環境魚缸要求
庫利泥鰍的自然棲息地是熱帶、緩流的淡水溪流與河流,這些水體通常被樹木和密集植被所遮蔽。
要讓庫利泥鰍在水族箱中健康成長,應盡可能模擬其自然棲息地。由於牠們喜愛鑽入基底,因此基底的選擇非常重要。
推薦使用細砂和細礫石混合物作為基底,避免刮傷魚體。魚缸內需有足夠的植物,如黑木蕨、莫絲等,
並可加入泥炭苔來模擬野外的落葉層環境。魚缸蓋子必須牢固,防止庫利泥鰍跳出魚缸。
理想魚缸條件
- 水質類型:軟水
- 缸容量:最少75公升,每多飼養一條泥鰍需增加15公升水量
- 水溫:23–30°C
- 基底:細砂與細礫石
- 缸內配置:植物、洞穴、沉木
- 酸鹼值:pH 5.5–6.5
- 水硬度:0–5 dGH
- 過濾器:需要,但需遮蔽進出水管,避免泥鰍鑽入
- 打氣機:不需要
- 照明:不需要,因庫利泥鰍喜暗
- 加熱器:需要,以維持穩定的熱帶水溫
由於庫利泥鰍較其他淡水魚更易患病,維持水質的穩定對其健康至關重要。
常見疾病
庫利泥鰍常見疾病有白點病和鰭腐病。
白點病(Ich)
由於庫利泥鰍缺乏鱗片保護,牠們易感染寄生性疾病如白點病。患病魚隻的身體上會出現白點,並表現出懶散和食慾不振。
將患病魚隔離並提高水溫兩度,以加快寄生蟲的生長週期。防止白點病的關鍵在於維持穩定的水質。
鰭腐病
鰭腐病是由壓力或水質不佳引起的真菌或細菌感染,導致鰭變得破損、乳白。
預防鰭腐病的方法是保持理想的魚缸環境並避免過度擁擠。治療可通過換水並使用獸醫推薦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進行。
飲食與餵養
庫利泥鰍在野外以雜食性為主,主要攝取蛋白質,如昆蟲幼蟲、小型甲殼類及腐肉。庫利泥鰍常在河床上進行篩選覓食。
在魚缸中,牠們會吃掉其他魚類剩下的食物,但不可完全依賴殘餘物作為牠們的食物來源。
建議餵食庫利泥鰍魚片、血蟲、黑蟲等活體或冷凍食物,以及沉底顆粒飼料。最好在魚缸暗處或其他魚類休息時,
每天餵食兩次,並確保餌料供應足夠庫利泥鰍持續進食3分鐘。
延伸閱讀:斑馬丹尼奧魚(斑馬魚)照顧與物種介紹!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