鬥魚飼養繁殖及常見疾病

鬥魚飼養繁殖及常見疾病


導讀:鬥魚是一種比較容易飼養的觀賞魚,養殖的過程中也要稍微照顧,否則即使鬥魚有頑強的生命力,也可能會無精打采的感覺,若想讓鬥魚逍「游」自在,也未給主人增加快樂,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。

一、鬥魚的飼養特點介紹

1、鬥魚相見打架

鬥魚,這個名字顧名思義就是愛鬥,兩條鬥魚如果見面,非要鬥出個你死我活不可。鬥魚有著豔麗的外表,雄昂的體態,因此受到許多養魚愛好者的青睞。

鬥魚繁殖

鬥魚,這個名字顧名思義就是愛鬥

2、鬥魚容易飼養

鬥魚屬於攀鱸科,鰓很特殊,除了可以在水中呼吸,也可以到水面呼吸空氣,所以它的耐低氧能力也很強。只要水質無毒無菌,保持清澈還是很容易飼養的。是比較容易上手的一種熱帶魚。

3、一百條一百樣

看一看鬥魚的飼養,鬥魚的後天飼養對成色很關鍵,它不像一些其他小型魚類,變異小,鬥魚是一百條就有一百個樣子,沒有完全一樣的。要想養好鬥魚,除去先天的好血統,還要後天的認真餵養。

4、抽汙水注新水

只需每3~7天利用一塑膠軟管通過虹吸法清除缸底糞便汙物,並抽去約1/3的污水,注入除氯的自來水即可創造清潔的水質環境。

5、隨時除去贓物

水族箱中由於無動力設備帶動水循環,因此要隨時注意除去因殘餌、糞便形成的水面油膜,可以用竹筷夾一吸水紙,輕輕在水面拖動即可,此外還應適時根據水質情況添加一些有益微生物和微量元素。

6、餵食多種餌料

鬥魚是屬於雜食偏肉食性的魚種,因此可搭配餵食多種餌料,儘量不要讓鬥魚的食譜過於單調。

延伸閱讀:養魚風水:魚缸擺放養魚選擇有學問

延伸閱讀:水族箱造景及配件設計

二、鬥魚交配繁殖須知

1、互相配合交配

鬥魚互相配合才能成功交配,如果其中一方不悅,那便會發生嚴重的後果,輕則不能成功交配,嚴重的可能會令兩敗俱傷,或死亡。

2、體型上的差異

所以應要挑選一些體型相近的魚種,而雄魚的體型不應太大亦不應太小,最合適應是比母魚細少許,這樣在交配期間便不會因母魚受到雄魚的猛列攻擊至死,母魚則以腹陪脹大索線成熟為佳。

3、四個月可交配

在年齡方面以四個月大至兩歲惟適合,繁殖期間親魚體被婚姻色,出現平時沒有的色彩,尢以雄魚為明顯。

4、卵生體外受精

絕大多數卵生,體外受精,雄魚有吐泡營巢和護幼的特性,受精卵和苗很小,開口餌料需要活餌料。

5、三天后能遊動

等到魚能獨立生活後,可以把雄鬥魚從繁殖箱中撈出餵養,一對親魚每次產卵200受精卵在36小時左右孵化,仔魚在孵化後三天后能自由遊動。

6、雄魚應該單獨

每條鬥魚的雄魚應該單獨飼養在一口小缸裡。雌魚可水質要求不嚴,在21℃-30℃的水溫下生長良好。實際飼養中可把一雌一雄與相同的魚混養。

延伸閱讀:飼養熱帶魚 新手入門知識

延伸閱讀:鬥魚飼養方法 行家給建議

三、鬥魚常見的疾病

1、黴菌病

幾乎都是水質及溫度不正常所引起。此種病狀會快速傳染,所以需要消毒常用器具及進行整缸治療。可以用鹽浴治療,但效果較慢,若不及時治療,會很快造成死亡。

2、白點病

這是熱帶魚類常見的疾病,不只見於鬥魚。水質與溫度的不規則變化容易引起此病。特徵是身體的表面有白色圓點附著。治療的方法有三種、1.病發初期可以將水溫提高至30度。2.使用甲機藍並且亦將水溫提高至30度。3.使用鹽水沐浴並加溫也有不錯的效果。

3、胡椒病

這是比白點病更小的白色(或咖啡色)點狀,密密麻麻的,像是胡椒塗滿了魚的外表的症狀。一般都是水質的突變所引起。採用鹽水沐浴就能得到不錯的效果。

4、立鱗病

松鱗病以及立鱗病不好治好,這是由水質惡化的而引起的感染。病症是魚鱗豎立,魚體黏液被大量分泌。治療必須使用真菌藥加細菌藥一起治療,並多注意殘餌及水質。

5、魚爛鰭

外觀像是鰭中間破了一個小洞。一般都是水質的突變或健康狀態差時移動或運輸或打鬥所引起。治療方法可以使用黃藥治療並多注意水質以免二次感染。

6、色脫落

鬥魚的一種的身體顏色脫落變淡。原因是健康狀態差,多注意餌料與水質。

7、粘膜剝

水質的突變使身體的表面粘膜產生受損,並被剝離魚體。這是鬥魚換水後常見一種疾病,常導致死亡。在換水的時候應多注意魚只,並確保換的水是優良的水質。

8、微小病

最初的原因是鬥魚進行激烈的爭鬥導致受傷。傷口被黴菌感染,並化膿。在臉部下方最常見,腫脹常延伸到臉後方。

9、腹水症

外觀像是肚子不正常腫大。原因幾乎都是不當的餌料及不良的水質所引起。但也有可能是因體內寄生蟲引起。

10、立鱗症

一般都是先從水質改善與改變餌料(減少餵食)做起,甚至暫時不餵食物。如果沒效果時,過一陣子再使用體內驅蟲藥物。此病狀常併發立鱗症,須非常有耐心才能治療此症狀。

11、夾尾病

一般都是由水質不良所引起。改善水質環境並使用細菌性藥物能很快治癒。

延伸閱讀:鬥魚生病防治及基本認識

延伸閱讀:鬥魚飼養方法與疾病防護

寵物百科發表。